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

澎湖地質公園 湖西奎壁山與赤嶼


作業進度:第五週


班級:進休三甲


姓名:王淑芬


學號:2095420014




奎壁山地名的由來:當你從海上遠眺北寮海岸時,發現山壁走極似一隻趴臥於海上的巨龜,因此先民稱此地為「龜壁山」,後經行政區劃分取諧音定名為奎壁山。北寮奎壁的「奎壁聯輝」是澎湖八景之一:以前只要月圓的晚上,奎壁山以東海面上布滿小島與漁火,加以月色映照,美景宛如天上繁星閃爍,故有奎壁聯輝的雅稱。然而現在海上布滿漁火的美景已不可得,奎壁山主要吸引遊客的是踏浪步道。
北寮奎壁山、赤嶼是澎湖地區的鹼性玄武岩體,呈鏈珠般分布於矽質玄武岩構成的群島主體周圍的典型實例,可以顯示島嶼主體因持續火山活動而地殼厚度逐漸增加,以致於後期岩漿噴發多集中於地殼較薄的島嶼主體周圍、岩漿體規模較小且特性趨近於鹼性玄武岩質。
奎壁山島狀山地和附近的鹼性玄武岩體,形成於距今約11-10百萬年前,是由分布於海蝕平台赤嶼附近的岩脈,切穿底部的矽質玄武岩和上覆的紅色的火山碎屑岩層而噴發的。

顯示較早期(可能在距今14百萬年前)矽質玄武岩質岩漿噴發後,這個地區可能長期露出地表,風化作用使火山碎屑岩頂面,也就是前、後期岩漿的接觸面被氧化鐵浸染呈現紅色。
再者,因赤嶼下部有再積性紅色沉積層,奎壁山海岸步道入口附近也可見再積性火山碎屑岩露頭(目前這個部分高於分部廣大且呈現紅色的火山碎屑岩頂面的平面),顯示當時這個區域是小山丘、窪地地形。


距今約11-10百萬年前,矽質、鹼性玄武岩岩漿再度由岩脈、岩漿通道流出,形成奎壁山赤嶼蕃仔石(含有大量捕獲岩的鹼性玄武岩,顯示岩漿生成到噴發出地表,時間非常短)、番沙尾等小山丘或海蝕平台的岩層。

這個時期的鹼性玄武岩岩漿曾多次噴發,因此由赤嶼附近可見先、後噴發的岩漿、岩塊交互侵入的現象,不過由放射性定年無法顯示這個時間間隔。
同時,岩漿侵入、噴發、堆積活動構成的原始地面,應該遠高於目前所見的地形最高面,所以赤嶼的岩漿通道(棕黃色的粗粒玄武岩)可以殘餘成孤立的海蝕柱,其頂面高度也與赤嶼頂面約略同高。 最後再經過數百萬年長期的海、陸變換,才侵蝕形成目前的地形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