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

澎湖地質公園 望安鄉天台山篇



班級:進休三甲

姓名:吳芳菲

進度:第八週











望安鄉天台山﹕天台山地質之岩石
為微輝長斑(俗稱粗粒玄武岩),其節
理成片狀,山丘是崗丘草原的代表地,
山麓附近為望安文石產地及綠蠵龜產卵地。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©2009 COA All Rights Reserved.

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

澎湖地質公園 西嶼小門嶼篇



班級:進休三甲
學生:李慧龍
學號:2095420005
工作進度:第七週





  
造訪小門的遊客,鯨魚洞是首選的景點,但也往往只看了鯨魚洞這個海蝕拱門後便離去,其實在鯨魚洞附近可供觀賞的景觀還真不少,比如在鯨魚洞東邊的海蝕柱,不看可惜!對面的玄武岩層,絕對不可錯失,而當你仔細觀察此處玄武岩層下方的沈積岩時,除了兩接觸面的炭化層外,在附近還可以發現一些生痕化石,你找到了嗎?鯨魚洞上端或附近玄武岩節理剖面,都可以輕易發現玄武岩受到雨水的溶蝕與風化的作用,在節理交接處形成漂亮的風化紋,這些風化紋或呈直角之交角,或呈三角形的圖案,或沿著節理面形成不規則的變化,總之,別忘了鯨魚洞附近尚有其他景觀可供您享受自然之美。





觀察小門嶼層的最佳地點位於小門國小西邊的海崖,殼灰岩那種如蜂巢的孔洞,無論你從海崖上方觀賞,或是下到海崖底端觀察,自有不同感受,尤其是殼灰岩受到海水侵蝕而形成壺穴地形,更是小門嶼層所特有的地形景觀。
小門曾經是石英砂的重要產地之一,由於小門嶼北岸地面有一層石英砂層,石英含量甚多,居民便篩選石英砂販售,形成此處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,但現已不可見,而現在能看到的是這層透水性佳的石英砂層,使得植物不易生長,在地表形成惡地的景象。在本嶼東北埠台地有1~2公尺的石英砂礫層,透水性佳,經雨水侵蝕後形成小雨溝,在其下方的凹地,便是小門居民主要耕作之處,他們以玄武岩為防風牆的堆砌材料,這種「菜宅」景觀不同於澎湖其他地區,也展現了澎湖居民利用玄武岩的寫照。
總之,小門嶼除了多樣的地質地形景觀外,鎮風塔、石敢當、菜宅....等,也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觀,實為澎湖地區野外學習活動的理想場所。

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

澎湖地質公園 西嶼鄉小門嶼


作業進度:第七週
班級:進休三甲
姓名:王淑芬
學號:2095420014






小門嶼位於漁翁島的北端,為一玄武岩方山小島,面積僅0.5平方公里,其與漁翁島間僅有寬約20公尺的狹窄水道相隔。小門嶼雖然面積狹小,但其地質地形景觀卻是澎湖群島的縮影,在此地設置「小門地質館」,自是最佳的選擇,走一趟小門地質館,相信你便能對澎湖的地質年代、地形、礦岩等有初步認識,這也是了解澎湖地質特色的起點。





「鯨魚洞」是小門最負盛名的景點,此處原為一玄武岩的海崖底部岩層與沈積岩之接觸面,經海浪侵蝕,掏空較軟的沈積岩後形成海蝕洞,再逐漸形成海蝕拱門。此種景觀在鯨魚洞前有良好的露頭,可觀察玄武岩熔岩流掩覆在沈積岩上之狀況,其間尚可發現熔岩噴發後覆蓋在植物而形成一層炭化物,局部地方尚保有生痕化石。
小門嶼的南、北兩岸柱狀玄武岩發達,東海岸則出露多孔狀玄武岩,球狀風化十分普遍。西南岸則是本島最特殊地層—小門嶼層的標準出露處,其由近代隆起的海濱沈積物所組成,可分為上層的殼灰岩與下層的鐵質石英砂岩與疏鬆的砂泥岩互層,此種地層以小門嶼的露頭最完整,故以「小門嶼層」命名之,要觀察此一特殊的地質景觀,小門國小西南岸海崖處是最佳的選擇。


在本嶼東北埠台地有1~2公尺的石英砂礫層,透水性佳,經雨水侵蝕後形成小雨溝,在其下方的凹地,便是小門居民主要耕作之處,他們以玄武岩為防風牆的堆砌材料,這種「菜宅」景觀不同於澎湖其他地區,也展現了澎湖居民利用玄武岩的寫照。
總之,小門嶼除了多樣的地質地形景觀外,鎮風塔、石敢當、菜宅....等,也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觀,實為澎湖地區野外學習活動的理想場所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landscape.phc.edu.tw/landscapes/geopark_sy.htm

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


班級:進休三甲

學號:2095420012

姓名:劉玉梅

進度:小門嶼地質公園預定地



小門嶼的地層主要由兩層矽質玄武岩構成,下層年代約為距今15-14百萬年前以上,上層為距今約11-10百萬年前。兩層玄武岩中間夾的是淺水相的泥質與凝灰岩質沉積岩,其中泥岩中含有化石和生痕化石。上層玄武岩頂面的高處則覆蓋貝殼質碎屑岩鐵質石英砂岩次生紅土,不過後兩者在小門嶼對岸的西嶼後扈灣較典型。


(小門嶼鯨魚洞附近的柱狀玄武岩侵蝕海岸)
由岩層分布特徵推測,距今14百萬年前的早期火山噴發後,本地區曾經沉入水中,沉積泥質與凝灰岩質,且含化石或生痕化石的沉積層。然後在大約四百萬年後發生後期火山活動,後期火山活動停止後,本地可能曾經歷經多次海陸變換,受到侵蝕、沉積作用影響。初期可能是處於近海大陸棚的位置,靠近可供應石英礫石環境,石英礫石和沙後來受氧化鐵膠結,形成鐵質石英砂岩;後期則屬於更新世熱帶海岸環境,形成含貝殼碎屑的次生紅土堆積,和由大量貝殼、珊瑚碎屑構成的殼灰岩。
最後海平面相對下降,再發育形成目前的陸地表土淺薄(這是玄武岩分布區非常特別的特徵)的陸地地形和海岸侵蝕地形。鯨魚洞是海蝕拱門,成因推測是後期玄武岩流流動時,捲入了底部鬆軟的沉積物,後來受海水侵蝕露出後,易受侵蝕的物質侵蝕殆盡後形成的;早先鯨魚洞旁還有其他海蝕拱門,不過已經崩塌消失了,這也顯示出維護鯨魚洞並減緩人為破壞的迫切性,及在附近地區進行遊憩活動的危險性。
(小門嶼南面的西嶼後扈灣地表覆蓋的次生紅土)
資料來源:http://info.phhcc.gov.tw/unesco/web1220/ch3/sixpark2.htm

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

澎湖地質公園 西嶼鄉小門嶼篇



姓名:吳芳菲
班級:進休三甲
進度:第七週

小門嶼位於西嶼北方,是一座玄武岩的方山型小島,早年與西嶼島相連,後因強大的海蝕作用,在兩島間形成一道狹窄海峽,最寬處不過20公尺,中間以小門橋相連。 地質專家郭源瓊表示,小門素有吼門之珠的稱號,小門嶼上的小門村是當地的小村落,島上處處可見以咾咕石築成矮牆的蜂巢田,相當古拙又富有野趣。
小門嶼還有一處名勝,就是位於小門嶼西北海岸的鯨魚洞,黑色的柱狀玄武岩柱在海崖上,洞旁的柱狀玄武岩發育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