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


班級:進休三甲

學號:2095420012

姓名:劉玉梅

進度:小門嶼地質公園預定地



小門嶼的地層主要由兩層矽質玄武岩構成,下層年代約為距今15-14百萬年前以上,上層為距今約11-10百萬年前。兩層玄武岩中間夾的是淺水相的泥質與凝灰岩質沉積岩,其中泥岩中含有化石和生痕化石。上層玄武岩頂面的高處則覆蓋貝殼質碎屑岩鐵質石英砂岩次生紅土,不過後兩者在小門嶼對岸的西嶼後扈灣較典型。


(小門嶼鯨魚洞附近的柱狀玄武岩侵蝕海岸)
由岩層分布特徵推測,距今14百萬年前的早期火山噴發後,本地區曾經沉入水中,沉積泥質與凝灰岩質,且含化石或生痕化石的沉積層。然後在大約四百萬年後發生後期火山活動,後期火山活動停止後,本地可能曾經歷經多次海陸變換,受到侵蝕、沉積作用影響。初期可能是處於近海大陸棚的位置,靠近可供應石英礫石環境,石英礫石和沙後來受氧化鐵膠結,形成鐵質石英砂岩;後期則屬於更新世熱帶海岸環境,形成含貝殼碎屑的次生紅土堆積,和由大量貝殼、珊瑚碎屑構成的殼灰岩。
最後海平面相對下降,再發育形成目前的陸地表土淺薄(這是玄武岩分布區非常特別的特徵)的陸地地形和海岸侵蝕地形。鯨魚洞是海蝕拱門,成因推測是後期玄武岩流流動時,捲入了底部鬆軟的沉積物,後來受海水侵蝕露出後,易受侵蝕的物質侵蝕殆盡後形成的;早先鯨魚洞旁還有其他海蝕拱門,不過已經崩塌消失了,這也顯示出維護鯨魚洞並減緩人為破壞的迫切性,及在附近地區進行遊憩活動的危險性。
(小門嶼南面的西嶼後扈灣地表覆蓋的次生紅土)
資料來源:http://info.phhcc.gov.tw/unesco/web1220/ch3/sixpark2.ht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